由上海期货交易所主办的“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于2013年5月28-29日在上海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期货市场的创新与转型”。“我的钢铁网”全程图文直播本次论坛。。
以下为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总裁董朝宾演讲实录:
尊敬的王会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有机会在第十届上海衍生品论坛上有机会介绍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的有关情况,今天我跟各位报告的内容有三个部分,首先我们想简要回顾一下,50年代或者60年代,铁矿石市场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第二块我想简要的回报一下,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运行一年以来的情况,第三个部分可能是我们对市场的掌握和一些基本的设想。
我这里有一个简要的表格,从1950年代铁矿石市场是一个货源充足,供需双方是一个充分均衡的情况下实际上是以现货贸易为主。到了60年代日本是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70年代人均消费达到峰值的时候,铁矿石的自给能力严重不足所以向澳大利亚进口。到了70年代欧美的钢材也借鉴日本的经验,开始跟主要的铁矿石厂商开始谈判,同时改签长期合约为短期合约,到80年代铁矿石谈判机制基本稳定,一直延续到2007年,主要是在全球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和亚洲,欧洲的主要钢铁企业之间进行。04年中国的宝钢作为中国的钢企代表进行谈判,谈判的模式就有首发跟进,也就是说两个概念。到了08年现货价格高于长协,矿石企业开始寻找更加灵活的定价方式。2001年季度定价又开始往前走,影响长协90%左右的价格。12年铁矿石市场发生两件事情,一个是5月8号北京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开始,与此同时青交所,场外交易逐步活跃。
我们认为长协谈判存在30年有它基本的原因,从核心来讲高度的专用性决定了供需双方需要建立稳定的关系,无论是钢厂和矿山都是高投入,高消耗高资金密集的产业需要稳定的计划,第二年度合同有利于双方安排什么计划并且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第三有利于提高或者降低交易风险。从局限来看,最终走向破灭,联合谈判需要一个巨大的组织成本,第二需求主体各异,欧美,亚洲包括中国钢厂之间主体不同,需求不同所以很难在谈判当中形成一个利益主体。当然长协和现货出现巨大的价差的时候,双方都存在毁约的可能性,所以30年长协谈判的破裂是有它内在根据的。
从10年开始指数定价在长期谈判破裂那一段时间内,为采购和销售双方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价格工具,但是这个指数我们认为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评估指数,实际上是有相关的数据采集以后,有评估师进行加权以后形成的,我们认为是一个评估数据。我们觉得对市场价格的真正影响应该是有交易数据,按照统计学的方法形成的价格可能接近于真实。这两年来指数定价也受到了业界的非议和争论,10年以后除了刚才讲的指数定价以外还有幅度定价,也就是某个月的某一个支数指数的价格加减,我们讲的行权,奖罚形成一个最终的结算价格。它以一个月的平均价格而不是某一天的单日价格,这个可以避免双方的一定风险,但是潜在的风险我们认为仍然存在着。从全球大宗商品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我们认为大宗商品应该是走交易所这样一个定价工具,完善铁矿石市场的情况。 |